保定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媒体曝生产商曾出450万公关费推动发泡餐具解禁 [复制链接]

1#

媒体曝生产商曾出450万公关费推动发泡餐具解禁


生产可降解餐具成为商人最失败的一次投资经历


    一次性发泡餐具之所以造成白色污染是因为其回收利用价值低


    发泡餐具重遇解禁,如何保证消费者安全,如何环保回收?


    本报 王小波


    走过十几年“禁白”历程后,发泡餐具重遇解禁。这个一度被人称作“潘多拉饭盒”的产物,是带来节约资源的后果,还是带来污染和健康隐患?


    过去几年,一次性发泡餐具禁而不绝,环保餐具推广困难重重,众多投资者付出了惨痛代价,白色餐盒卷土重来会在市场掀起何种波澜?


    对喜欢国际惯例的人来说,白色餐具禁与不禁已经不需要讨论。但面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发的现实,白色餐具重出江湖,又一次考验着公众对执法的信心。


    “最失败的投资”


    投资生产可降解餐具,是王福合此生最失败的一次经历,他毕生大部分积蓄因此付诸东流。


    满城人王福合一直在家乡从事化工生产,在这个行业摸爬多年,他内心一直有一种危机感——— 环境污染严重、不可持续。他一直在寻找转型的机会,“不期而遇”的机会来了。


    上个世纪末,一次性发泡餐具被大量使用,铁路沿线和城市周边的白色污染触目惊心,引发了全民广泛关注。1999年1月,原国家经贸委颁发部令,要求在2000年底以前,在全国范围内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此后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限期淘汰一次性发泡餐具的禁令。国家多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全国各地的工商、质检、环保等部门加强对淘汰发泡餐具工作的监督检查。


    2005年底,一次性发泡餐具大限来临,这一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05年本)》中,一次性发泡餐具被列入淘汰类产品,并规定禁止投资、进口、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发泡餐具。


    中国每年被消费的快餐盒有数百亿只。一次性发泡餐具被禁后,这是多么巨大的市场缺口!观望、考察后,王福合决定向这一环保领域转型。就在2005年年底,他斥资360万元从福州引进一部可降解纸餐具机器,日生产能力3万只。


    看到相关信息,一位台商找到他,表示可以投资合作扩建生产线,这更让他信心满满,觉得前景一片大好。


    几乎从机器开工那天起,王福合就发现自己掉入了一个“美丽陷阱”。库房里的纸质餐具越堆越高,销路令他一筹莫展。


    彼时,发泡餐具禁而不绝。“一个纸质餐盒的成本在4角左右,一个发泡餐盒才几分钱,根本没有竞争力。”王福合心痛地说。几个月后,销路仍然没有打开,“形势不妙了”。那位台商承诺的数百万美元后续投资再无后话。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选择了“割肉”自救,以60余万元贱卖了生产线,亏本近40万元卖掉了库存的纸盒。一番宏愿就此流产。


    根在监管不力?


    在王福合之前,很多企业主都觊觎这一市场。


    2001年,唐山绿源植物纤维制品有限公司制成了一种一次性餐具,这种全新餐具以庄稼秸秆为原料,无任何化学添加剂,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媒体报道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决定向全国重点推广这一项目的新闻。


    保定市内一家企业也以此技术生产一次性餐具。公司刘经理说,市场上发泡餐具多,做这种餐具显然无法和发泡餐具竞争,于是,考虑生产一次性筷子。很快,他们发现此路也不通,这种筷子的生产成本为每双2角,而市场上最好的一次性竹筷子一双仅5分钱。希望而来,铩羽而归,3个月后,公司最终转型生产可降解花盆。


    轰轰烈烈开局的唐山绿源2年后无疾而终。“公司已经注销8年了。那东西销路不好,卖不出去。”一位绿源老员工说。


    保定蠡县的周雪英(化名)也引进了一条可降解纸质餐具生产线,几乎与王福全一同开工,几经周折,最终难挽败局。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告诉,这一期间全国一拥而上的可降解纸质餐具生产线还有很多,绝大多数没有生存下来,“都被发泡餐具打败了”,造成的投资浪费不下数十亿元。


    “我太相信*策文件了,没想到文件在下面根本执行不了,监管不到位,发泡餐具管不住,没我们的市场空间。”谈及投资失败的原因,王福合如是说。


    尽管从2006年起,发泡餐具已从国家产业目录中消失,但因其价格低廉,有市场需求,地下生产流通未绝。


    在北京花园东巷的小食店,数家店主使用的盒饭打包材料正是一次性发泡餐具,店主们说,这种餐盒在批发市场很容易买到。


    业内人士指出,像北京这种监管严格、居民消费水平较高的城市,尚且存在诸多一次性发泡餐具,在那些二三线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一次性发泡餐具使用量仍相当可观。


    不过,在产业调控和市场监管双重挤压之下,而今一次性发泡餐具的市场已大量萎缩。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现今市场上有1400家企业获得非发泡一次性餐具生产许可,其中纸板的约400余家,塑料材质近千家。


    白色污染隐忧


    这样的平衡可能再次被打破。


    今年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其中在淘汰类产品目录中删除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此举意味着被禁近10年的一次性发泡餐具再次解禁。


    不久前,广东一家企业和律所的协议在络上曝光后引起轩然大波。鑫恒塑胶等10家广东发泡餐具生产商被曝向北京君泽君(深圳)律师事务所联合出资450万元“公关费”,由后者向发改委等部门推动发泡餐具解禁。其中的曲直不免让人产生联想。


    由于这份协议的签订时间为今年1月,协议签订和“目录”发布时间一前一后,解禁的时间窗口遭受置疑在所难免。


    事实上,早在2011年5月,国家发改委就在其官方站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解读—轻工业》,对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强调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应用环境的变化,最初出台禁止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使用的环境已发生较大变化。但我国针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生产、销售、回收、中转、运输与处置利用的管理和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在保护环境和加强回收再利用的原则下,制定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准入条件,建立和制定回收再利用的机制及相关标准等,择机将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解禁。


    抛开各种耸人听闻的“黑幕”说,其实公众最关心的是,一次性发泡餐具解禁后,“白色污染”是否会卷土重来,以及它对公众的健康是否会带来负面影响。


    众多非发泡性餐具生产企业对解禁表达了不满,他们表示,由于生成本低廉等原因,一次性发泡餐具生产企业和众多中小餐饮企业利益趋同,解禁后便会对市场形成巨大冲击。禁止近十年尚且禁而不绝,一旦没有约束,便会重夺市场霸主地位。是否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非发泡性餐具企业是否会再次遭遇滑铁卢?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材质为聚苯乙烯,聚苯乙烯本身易燃烧,存放有安全隐患。聚苯乙烯耐热性差,超过70℃会发生变形并释放出有害的低分子物质。聚苯乙烯材质不耐有机溶剂,可溶于芳烃、氯代烃、高级脂肪酯、烃类的侵蚀。聚苯乙烯餐具经发泡后,体积变大,密度变低,表面容易吸附油脂。有人担心,从成本考虑,大部分餐饮企业不会对消费者明示,从而带来健康安全隐患。


    过去,一次性发泡餐具之所以造成白色污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回收利用价值低。对于一次性发泡餐具的回收处理尤为困难,主要是体积大、仓储运输费用高、含油多不易清洗、废水处理困难、二次污染严重等等。


    董金狮算了一笔账:透明的聚丙烯餐盒的回收价格是每公斤2元左右,带颜色的餐盒的回收价格每公斤也在0.6元左右,况且一吨发泡餐盒要想回收利用,以每只5克为例,一吨原料可以生产20万只发泡餐盒,按照目前上海回收处理发泡餐盒的每只“3分钱”计算,处理1吨发泡餐盒需要6000元。也就是说在垃圾回收的角度,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没有创造出再利用的价值。因此,目前市场上没有机构回收废弃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


    “当年急着禁,其替代品不成熟,现在解禁,生产准入、回收处理等相应的法规和配套措施还不清晰,选择的时间窗口都不合适。”董金狮说。


    谁掌控“潘多拉饭盒”?


    3月20日,国家发改委产业司在其官方站发布了一次性发泡餐具解禁“说明”,其中强调了五点原因:一是发泡塑料餐具符合国家食品包装用具相关标准。发改委曾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所按国家相关标准进行了检验。实验结果表明,发泡塑料餐具符合《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树脂卫生标准》和《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二是使用后可以回收再利用。使用后的发泡餐具通过回收、处理、再利用,可以生产建材、涂料、文具等多种产品,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三是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一直在使用。除中国大陆之外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盟、日本等,一直在生产和使用发泡餐具,并且还在不断开发发泡餐具的新产品;四是可以节约石油资源;五是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社会进步、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保护和城市卫生法规体系的不断健全,随手丢弃垃圾的行为已大幅减少,废弃物回收体系逐步建立,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最初出台禁止发泡餐具使用的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解禁的时机基本成熟。


    然而,这些解释并不足以消解公众的担心。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是,“禁塑令”已推行多年,市场上的塑料袋仍大行其道,各种监管形同虚设。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的专家认为,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消费者安全第一,其次才考虑到环保回收等问题。如何保证消费者安全?其一生产厂家必须在产品包装上明示,不能用于盛炒菜、热汤,不能用于加热等,商家要为消费者提供发泡与非发泡多种选择;其二,目前国家没有一次性发泡餐具标准,需要尽快明确,由于其接触食品,要严把产品质量关,不论原辅材料、添加剂的使用,还是生产卫生环境等,均需要符合食品包装的要求。


    据了解,目前全国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企业共计100余家,仅有不足十家企业使用的是全新聚苯乙烯原料生产,绝大多数企业使用的是来源不明的外购废料和企业自己加工的回收料,根据目前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很难保证自行加工的回料没有受到灰尘、油污等的污染。生产会释放苯乙烯,尤其是使用外购废料、回料的企业,距离生产车间很远都能够闻到刺鼻的味道。一些企业通常是大开车间之门,对造成的产品污染问题毫无顾忌。


    对众多非发泡型餐具企业关注的公平问题,则可参考国际上通行的“谁污染,谁负责”原则,由管理部门向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生产厂家按照标准收取污染治理费,作为回收利用的经费。然而,这样也可能出现“守法者掏了回收费产品价高卖不动,违法者不掏回收费质次价廉占市场”的被动局面。


    走过十几年“禁白”历程后,发泡餐具重遇解禁,市场必将重新洗牌。人们期待这次不是“禁塑令”的翻版,各种配套措施能否及时到位,行业标准和科学的准入制度能否有效执行?“潘多拉饭盒”会再度打开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