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吃饭多翻花样,降低糖尿病风险,趁双十一赶
TUhjnbcbe - 2024/5/8 18:16:00
                            

原创鲸鱼医学界内分泌频道收录于话题#一周资讯个内容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一周资讯第期,每天吃足12种不同种类的食物,让你远离糖尿病风险。

本周提要

食不厌精、多翻花样,糖尿病发病风险降低15%,吃好喝好更健康!

年纪大了、内在肥胖,糖尿病发病风险升高29%,人老还是瘦点好!孩子一胖、全家遭殃,心血管死亡风险升高33%,叔叔阿姨也一样!

1

食不厌精、多翻花样,

糖尿病发病风险降低15%,吃好喝好更健康!

饮食因素对2型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让糖尿病患者学会怎么吃,直接讨论各类食物对于糖尿病风险的影响,可能会比分析与营养素或复杂的饮食模式更容易——你直接告诉大家该吃哪类食物就好了嘛!不过,目前关于饮食多样性与糖尿病的关系的证据仍然很少。因此,最近发表在ClinNutr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就评估12种主要食物组的种类和数量与新发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图1.1研究发表于ClinicalNutrition

这项来自医院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使用了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数据,纳入了研究开始时没有糖尿病的名参与者,平均年龄为43.0岁。研究根据3天连续24小时膳食问卷和家庭食品库存评估了膳食摄入量和品种,看看大家对这12种食物有没有吃到位。研究中分析的12个食物种类包括全谷物、精制谷物、豆类、蔬菜、水果、坚果、红肉、家禽、加工肉类、蛋类、乳制品和水产。研究中的饮食多样性评分越高,意味着你平时吃饭花样翻得越勤快。

结果显示,大多数人都吃精制谷物和蔬菜,但超过一半的人不太吃全谷物、坚果、家禽、加工肉类和乳制品。饮食多样性评分较高的人摄入豆类、水果、坚果、肉类、乳制品、鸡蛋和水产更多,而精制谷物和蔬菜吃的比较少。在中位9.0年的随访期间,共有名参与者被新诊断为糖尿病。

分析显示,饮食多样性评分与新发糖尿病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多样性评分最低的1/4人群相比,多样性评分最高的1/4人群的新发糖尿病风险降低了44%(HR0.56,95%CI0.45-0.70)。多样性评分每增加1分就意味着糖尿病风险会降低15%(HR0.85,95%CI0.80-0.90)。

亚组分析的结果认为,性别、年龄、血压、腹型肥胖、吸烟饮酒等因素对于饮食多样性降低新发糖尿病风险的效果都没有明显的差异,无论谁吃饭多翻点儿花样都能有好处。此外,全谷物、精制谷物、坚果、红肉、家禽、加工肉类、乳制品和水产品摄入量与新发糖尿病风险呈U型关联,吃得太多或太少都不行,而豆类、蔬菜、水果和鸡蛋与新发糖尿病风险呈L型关联,在研究的范围内,吃得越多糖尿病风险就越低。

图1.2不论是谁吃饭爱翻花样,都能降低新发糖尿病风险

图1.3豆类、蔬菜、水果和鸡蛋多吃点儿更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研究显示,吃的食物花样繁多与新发糖尿病风险降低有关。研究人员指出,当某种食物摄入量相对较低时,不同食物组摄入量与糖尿病风险呈负相关,但当摄入量超过某一阈值时,新发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或达到平台期。也就是说,想要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什么都吃一点可能比盯着某种可能降低糖尿病风险的食物吃更为重要。

REF:LiuM,LiuC,ZhangZ,etal.Quantityandvarietyoffoodgroupsconsumptionandtheriskofdiabetesinadults:Aprospectivecohortstudy.ClinicalNutrition.doi:10./j.clnu..10..

2

年纪大了、内在肥胖,

糖尿病发病风险升高29%,人老还是瘦点好!

老年人患糖尿病可导致全身器官损伤并导致心血管疾病。老年人的糖尿病风险增高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就包括中心性肥胖或由过多内脏脂肪组织介导的代谢综合征。不过,内脏肥胖具有多种测量方法,如内脏肥胖指数(VAI)和体形指数(ABSI)。目前还不清楚两种指标在中国人中的优劣,因此最近最近发表于NutrMetab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就分析了VAI和ABSI预测中国老年糖尿病风险的效果。

图2.1研究发表于NutrMetab

这项研究纳入了名≥65岁参加了定期健康检查的老年人。研究获得了参与体检老年人的详细信息,包括慢性病病史、个人习惯结构化问卷、身体检查以及各项检测指标。研究人员根据检测结果计算了相应的内脏肥胖评估指标。中国内脏肥胖指数(CVAI)根据年龄、体重指数、腰围、总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计算,ABSI则通过腰围和体重指数来评估脂肪分布情况。

结果显示,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74.1岁,56.4%为女性。研究中的糖尿病定义为空腹血糖≥7.0mmol/L、既往诊断为糖尿病或目前正在使用抗糖尿病药物。依照这一标准,参与者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8.7%。较高的CVAI往往与代谢健康状态不佳有关,比如身体质量指数(BMI)更高、腰围更粗、血压更高、空腹血糖更高、尿酸水平更高,肾功能也会比较差,且ABSI较高的人群也不太爱锻炼身体。

分析显示,CVAI能够最好地区分出参与者是否患有糖尿病,CVAI最高1/4人群的糖尿病患病风险是最低1/4人群的4.85倍(OR4.85,95%CI4.05-5.82),VAI也能很好地区别参与者是否患有糖尿病(OR4.22,95%CI3.53-5.05)。进一步的研究发现,CVAI和VAI还可以预测未来糖尿病的发生,CVAI和VAI较高意味着未来的糖尿病风险升高29%和16%。同时,CVAI还可以预测参与者的新发糖尿病或死亡的风险,但ABSI并不能在中国人中做到这点。

图2.2CVAI可以很好地反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

图2.3CVAI可以很好地反映新发糖尿病/死亡的风险

研究中的CVAI和ABSI均能反应老年人的内脏脂肪负担,但ABSI主要基于美国白人的数据开发,在研究中没有比传统的人体测量指标显示出更好的效果,无法预测中国参与者的新发糖尿病或死亡风险。而CVAI则基于中国人的数据开发能够更好地更好地预测中国老年人的糖尿病风险。且CVAI还整合了BMI、向心性肥胖以及血脂信息,可以更好地反映内脏肥胖对人体内分泌系统的不良影响,体现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的糖尿病。

REF:TsouMT,ChangYC,HsuCP,etal.VisceraladiposityindexoutperformsconventionalanthropometricassessmentsaspredictorofdiabetesmellitusinelderlyChinese:apopulation-basedstudy.NutrMetab(Lond).Sep25;18(1):87.doi:10./s---6.

3

孩子一胖、全家遭殃,

心血管死亡风险升高33%,叔叔阿姨也一样!

儿童青少年期的较高的BMI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但目前的研究暂时还无法确定是否儿童青少年时期的高BMI就是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原因。儿童青少年的遗传或家庭因素也有可能会成为BMI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要素。为了分析家庭因素对BMI和心血管疾病关系的影响,最近发表在IntJObe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就分析了儿童青少年时期的BMI对其父母以及叔叔阿姨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

图3.1研究发表于IntJObes

这项来自挪威奥斯陆大学的研究纳入了近37万名挪威男性的数据,分析了其身高和体重对于父母双方以及至少1名叔叔阿姨、舅舅舅妈等亲戚的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影响,涉及的父母人数据超过26万,涉及的父母兄弟姐妹的人数均超过11万。研究中还进一步调整了父母及叔叔阿姨、舅舅舅妈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纳入了超过9.7万名母亲、超过9.3万名父亲、超过3.9万名母亲的姐妹、超过4.2万名父亲的姐妹、超过3.7万名母亲的兄弟、超过3.9万名父亲的兄弟的数据。

结果发现,参与研究的男性中74.1%体重正常,5.6%体重不足,15.4%属于超重,5.0%属于肥胖。分析显示,超重或肥胖人群的父母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更高。与体重不足的孩子相比,肥胖的孩子会让父亲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翻倍,母亲的则会增加65%;而超重的孩子则会让父亲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33%,母亲的风险增加23%。

同时,超重或肥胖的孩子还与叔叔阿姨死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高有关,但影响没有父母那么明显。与体重不足的孩子相比,超重的孩子会让父母的兄弟姐妹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升高14%-30%不等,肥胖则会让相应的风险上升25%-42%不等。在调整了心血管风险因素之后,母亲的兄弟(HR1.44,95%CI1.11-1.87)和父亲(HR1.35,95%CI1.11-1.64)的心血管死亡风险仍然与孩子肥胖有关。孩子的BMI每增加1kg/m2,相应的心血管死亡风险会升高1%-4%。

研究人员认为,家庭因素可能会影响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这种一人发胖、全家遭殃现象的背后可能是家庭共同的基因或家庭成员共同生活习惯的影响。如果你真的不小心胖了,那可不仅是为了自己在减肥,你可是背负着家族的希望在减肥!

REF:KjllesdalMKR,CarslakeD,SmithGD,ShaikhF,Nss.TheroleoffamilyfactorsintheassociationbetweenearlyadulthoodBMIandriskofcardiovasculardisease.AnintergenerationalstudyofBMIinearlyadulthoodandcardiovascularmortalityinparents,auntsanduncles.IntJObes(Lond).Oct14.doi:10./s---z.

本文首发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本文作者丨鲸鱼

责任编辑丨曹前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End-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1
查看完整版本: 吃饭多翻花样,降低糖尿病风险,趁双十一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