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母亲吃中药,婴儿和妈妈核酸转阴这在中医
TUhjnbcbe - 2021/3/8 21:07:00
昨日,有一则关于“母亲吃中药母乳喂养后婴儿核酸转阴”的新闻冲上了热搜,目前还未查到具体用药及诊疗过程,但据央视报道,在此次疫情中,大连金普新区的一对年轻父母和三个月大的女儿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确诊当晚,一家三口被转送医院。经过专家们研究,采取了给女婴的妈妈服用中药,妈妈对女婴进行母乳喂养的方式治疗。入院不久,女婴就退烧了。元旦期间,专家组医生为女婴和她的妈妈又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女婴和她的妈妈体内都已经形成抗体,两人核酸检测转为阴性。其实这在中医中并不是个例。名医华佗就善于从母子间的整体关系,论治孕乳期妇女与小儿的疾病,如他治疗陈叔山小儿吮乳啼哭泻泄症,也就是说孩子哭哭啼啼,哭一阵还要泄肚子,华佗认为是其母又孕,阳气内养,乳汁虚冷而致,后让其母服“四物女宛丸”而愈。说明当时已观察到母乳对婴儿的影响。那当时的“四物女宛丸”究竟是什么药呢,经学者考证,“宛”是“萎”转抄书写之误。《本经》之女萎是萎蕤,也就是现在百合科植物玉竹。关于“四物女萎丸”的药物组成,《三国志·魏书·华佗传》中未见,但唐代《外台秘要》中所引下痢肠滑方中的范汪“苦酒白丸”,即以女萎、半夏(洗,各二两)、附子(炮)、藜芦(炙、去头,各一两)四味药物配制而成。宋代《圣济总录》中收载“女萎丸”,药物组成也是相同的四味药物,但用量不同是:萎一两、半夏一两(汤洗七遍、焙)、藜芦(去头)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三分。

由于《外台秘要》汇集初唐及唐以前医学著作中的资料,《圣济总录》除广集宋代及宋代以前医籍资料外,并征集民间验方和医家献方整理汇编而成。因此华佗及其弟子的医方和经验才能被流传下来让后人知道了女萎丸中的四味药物。

中医学认为,母乳不仅可以治疗婴儿疾病,还可以通过母体患病由乳汁传于胎儿,故乳母在哺乳期必须保持精神舒畅,注意避寒暑,调摄饮食,防止疾病。明朝的《普济方》曾这样论述:“其或母用性不顺,则气血乱,气血乱则乳汁不和,乳汁不和令儿呕逆。”又云:“择乳母,须精神爽健,情性和悦,肌肉充肥,无诸疾病,知寒温之宜,能调节饮食,奶汁浓白,则可饲儿。”这就是说乳母的情绪,对婴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情绪好的话“奶汁浓白”,婴儿的身体健康,如果情绪不好则可致婴儿呕吐。在明朝的《幼科发挥》中,指出乳母如果消化不良,可影响胎儿的健康:“饮食入胃,气通于乳,母食热则乳宜热,母食冷则乳宜冷,故儿伤热乳则泻黄色……伤冷乳则泻青色。”在临床中,其中奶麻多发生在小儿初生未满月时,遍身红点,由儿在母胎中受有热毒所致。因为婴儿体质娇弱,不可妄用汤剂,就可与乳母服用汤药,使婴儿从母乳中获得药气而达到治疗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哺乳期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服用中药或者中成药,必须要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切不可自行服药。文章最后,以一位网友的留言结尾:“中国人太幸运了,可以有两套医疗体系共同护佑健康!”希望疫情早日结束!中医药加油!

本文部分文字来源于《儿科心鉴》。

---全文完--

读一本好书,如品一杯茶,余香长久!《遇见中医》

经方与师徒传承故事,

散文式养生科普作品!

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为《遇见中医》题词,

经方大师冯世纶教授、黄仕沛教授倾情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遇见中医》的书名起得甚为切当,其内容亦恰如其分,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相契。书中字里行间论及很多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内容,本非中医学科班出身的作者对张仲景有不少深入的理解,这或许值得中医爱好者深思。

学习中医应以经典为根本,以《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著作为基础,尤应追慕与深研仲景之心志及精髓。《伤寒论》渊源于《汤液经法》及《胎胪药录》,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其文简而义丰,旨趣深奥,药少力宏,实为不可多得之“活人书”。

《遇见中医》是一般民众百姓也能阅读和理解的中医科普作品,具备较强的可读性,又以散文形式写就,含藏着一定的文学底蕴。作者初学中医时的迷惘,亲人罹患疾病时的痛惜,得遇师长引导后的豁然开朗,在看似寻常的生活中拾捡起点滴灵光,都于书中款款而叙。

《遇见中医》既可以给广大中医药爱好者提供了一些学习中医的门径和思路,又为大众读者提供了很多实用、中肯的养生建议。特别是在该书出版审稿过程中正值新冠肺炎突然暴发,作者有感而发,临时增加了两篇文章,让人共鸣。

以上内容摘自《遇见中医》冯世伦教授序。

---热文推荐---

喝生鹅血可以治食道癌?一次发生在四十年前的隔空问答无处方不可购买中药的规定是否会导致中医文化走向没落和消亡?伤寒论的芍药,是赤芍还是白芍?它们有什么区别?张仲景可治让安倍一天上20次厕所的溃疡性大肠炎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母亲吃中药,婴儿和妈妈核酸转阴这在中医